【報告文學】脊 梁 3
日期:2021-07-22 來源:七臺河礦工報 作者:趙壯志 張益龍(上接7月15日)
市場規律告訴我們,時代前進的腳步告訴我們,進無止境,怠者必殆。深嘗過市場無情苦頭的七煤人,如今更加注重內在的調整和積累。在重點工程建設上,2017年投入8500萬元,新建煤礦和新興煤礦三水平、龍湖煤礦二水平3個水平延伸工程,新立煤礦技改工程,向陽煤礦、建設煤礦、勝利煤礦小井聯通工程,新興煤礦西八區等8個新區建設有序推進;新鐵煤礦、新強煤礦通過龍煤集團和省論證審批,接續調整工作扎實推進,多渠道破解資源危機工作邁出堅實步伐。
辛苦的煤炭人并沒有伴著煤價上漲酣然入夢,為了減少企業對價格的依賴,公司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抓洗選,在保證精煤品牌和質量信譽的基礎上,努力提“兩率”、增效益,2017年精煤產率同比提高0.95%,拉動增收1.21億元。同時,以銷售為龍頭,配合龍煤集團穩定鞍鋼、本鋼等戰略用戶市場份額,開發寶泰隆等本地用戶,全年自銷煤炭97萬噸,實現增收4000萬元。
注重改革減負,為4163名集體職工發放經濟補償金5603.43萬元,為2239名退休職工集體辦理了城鎮職工醫療保險手續,廠辦大集體改革進入收官階段;注重轉型發展,支持桃山煤礦、東風煤礦注冊法人公司,支持兩礦利用閑置資產發展礦泉水、物流、特色養殖、生態板、環保涂料等項目;支持非煤單位闖市場、創效益,全年電力部、熱電廠、煤氣廠、運輸部、機電總廠、土建工程處、三和分公司等非煤單位實現收入10.5億元,非煤占比達到18.3%。
2017年本部生產原煤843.8萬噸,企業結束了連續五年的虧損運營,實現利潤2.7億元,同比減虧增盈10.49億元,補還取暖費、醫藥費、傷殘補助金等民生欠賬和材料設備欠賬10億元,補欠力度在龍江四局中是最大的。
“路要怎樣走?”2018年,七煤對鏡深思:如何讓具有60年開采歷史的大型煤炭企業煥發青春,走百年基業之路?
這不僅關系到整個礦區的未來,也關系到全市經濟的發展。
“看似尋常最崎嶇,成如容易卻艱辛”。首先就是破解資源危機。煤炭資源是企業的立身之本、轉型之基,破解資源危機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企業的戰略任務。
結合實際、面向未來,七煤確定的總的工作思路是:堅持內穩外拓戰略,精采細采現有資源,多渠道拓展后備資源。
重點工作措施是大打“四個會戰”。一是大打開拓掘進會戰。加快推進新建煤礦、新興煤礦三水平和龍湖煤礦、新鐵煤礦二水平四個水平延伸工程,新立煤礦技改安裝工程,新強煤礦和新鐵煤礦接續補欠工程,新四礦小井聯通和技改工程,新建煤礦三水平三采區、新鐵煤礦二水平一采區等10個新區建設等重點工程,增強本部礦井發展后勁。二是大打深部勘察會戰。加快推進向陽礦區負400米至負800米深部詳查探礦權項目,力爭2020年前完成資源儲量核實及評審備案工作,增加東部區可采資源儲量。三是大打項目攻關會戰。成立資源項目攻關領導小組,專門負責推進項目核準手續辦理和對上對外爭取資源工作。重點推進七峰一井項目核準和采礦權辦理工作,推進陜西常家梁煤礦9號煤層擴儲工作,推進孫吳資源項目立項和后備資源爭取工作,多路出擊、多措并舉、獲取新的資源增量。四是大打科技攻關會戰。樹立技術經濟一體化意識,積極開展超薄煤層和“三下”采煤科技攻關,通過科學的開采工藝、先進適用的裝備,努力擴大極難煤層開采規模,釋放“三下”壓煤儲量,精采細采邊角煤等有效益資源,最大限度挖掘資源開發潛力。
同時,針對本部資源萎縮、生產條件變差、總量規模下降、外部礦井增量不足的實際情況,摒棄“只重量不重質,只出煤不算賬”的傳統觀念,科學統籌處理好穩規模增效益、拓資源增后勁與安全穩定、轉型發展之間的關系,努力走出一條符合企業實際的、更高質量的、內涵挖潛、穩產提效之路。
公司黨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深入查擺整治貪腐、好人、扯皮、借口、油滑等十七種劣質文化和不良風氣,從嚴整治克扣截留、虛報冒領和套取工資等違法違紀行為,抓實“六個年”創建,開展向習慣性違章行為宣戰專項整治行動、對417個支部開展大體檢、推廣安全培訓“模擬駕考”、構建“五化”智慧黨建體系和“五位一體”三違防治體系,全力推動企業加快改革脫困轉型發展進程,打響新時代現代化新龍煤建設的攻堅戰。
雖然受總量質量下降、補還安全生產欠賬投入增加、固定成本支出占比偏重等影響,企業賬面上并沒有多少錢,但是,2018年上半年,在龍煤集團的正確領導下,七煤突出解決退休、大病、工傷、困難職工等弱勢群體的陳欠費用問題,累計補還各類欠款2.7億元。職工工資不降反升,月均工資3749元,同比增加283元,其中采掘工月均工資5485元,同比增加336元,極大地提振了職工隊伍士氣,企業上下一片欣欣向榮。
七、 礦山脊梁 肩擔重任
歷史的車輪行進到2019年,企業自身所依托的低成本開采與資源稟賦好的先天優勢,隨著煤層地質賦存條件的變化和國家宏觀政策的調整,逐漸演變成了制約企業發展的“雙刃劍”。截至2019年,七煤原有的32處小煤井關閉了23處,規劃保留的9個技改礦井也只有2個正常生產,企業煤炭生產規模從2015年的1050萬噸,陡然降至2019年的666萬噸。產量規模斷崖式下滑,給七煤帶來的潛在虧損壓力也在倍速增加。由此,企業虧損因素竟然高達7.56億元。
面對嚴峻的形勢,七煤牢牢把握促進生產力發展這一根本,堅持依靠技術進步與管理創新,不斷探索內涵式發展之路,從體制機制變革入手,多措并舉提升經營效能,2019年一舉實現減虧9600萬元,一增一減間創效達8.5億元。
這樣一組鮮活的數字,為七煤內涵式發展標明了清晰而有力的注腳。
2020年9月5日,在七煤總經理安全辦公暨安全生產考核會上,公司首次向生產一線采煤工發放出勤補貼93.3萬元。他們以精準的政策導向,著力引導分配重心向生產一線傾斜,8月份段隊完成生產任務且實現小班安全生產的663名采煤工人,分享了這筆近百萬的補貼。
分配向一線傾斜。即使是在企業最為艱難的2019年里,全公司共有552名采煤工月收入萬元以上,占工作面在崗采煤工的27%;有778名掘進工月收入超過八千元,占工作面在崗掘進工的37%。
隨著資源儲量的急速下滑,支撐七煤經營盤子的礦井由過去的12個銳減到6個,其中,建設礦因政策原因關閉停產后,全部生產礦井只有新興礦、新立礦、新建礦、新鐵礦和龍湖礦5個礦,在現有基礎上保持穩產高效至關重要。
在積極調整分配政策的同時,七煤以提高原煤生產效率為切入點,優化生產格局、優化系統布局,優化勞動組織,在狠抓災害治理、生產準備和設備運行環境的基礎上,大力鍛造生產“尖兵”,精心打造安全高效重點隊組,推進企業整體生產效能的提升。2019年以來,全公司共培育50萬噸采煤隊1個,30萬噸采煤隊2個,20萬噸采煤隊4個。同時,他們進一步推進“一優三減”,在持續加大力度減水平、減面頭、減人員的基礎上,優化撤并了新建礦082隊等3個采煤工作面,由此,在保持產量穩定的前提下,企業生產工效達到了1.75噸/工,比計劃增加了0.41噸/工,2020年5月份,新鐵礦開拓區7611掘進隊一舉創出進尺322米的歷史最好水平,為保持煤礦生產后勁奠定了基礎。
效率與效益雙增,開源與節流并重。2019年,七煤五個半煤礦實現增產36.6萬噸,增收2.2億元;原煤單位成本下降6%,創效1.8億元。曾一度年虧損3000余萬元的新興礦,通過進一步強化生產組織,嚴細成本管理,厚植創效主體,2020年前7個月生產原煤73.12萬噸,實現盈利967萬元,比上一年同期增盈2300萬元。在這個礦,礦長把自己置身于成本管理第一責任者,通過強化預算管理、建立井下超市、嚴控材料消耗、加強舊品回收、提升維修質量、執行躲峰填谷、嚴抓煤質管理7項具體舉措提升管理創效空間,7個月實現節支1571萬元。由此,保持“兩效”持續提升成了工作的“主旋律”。
龍湖礦通過近10個月攻關,應用充填開采新技術,不僅填補了我省充填開采的技術空白,蹚出了綠色開采新路子,而且重新喚醒了一塊地質儲量166萬噸、價值9億元的煤炭資源,2020年4月份充填開采工作面試生產,當月就生產原煤1.03萬噸,實現盈利215萬元,并且使全礦生產計劃指標由上一年的130萬噸增加到了145萬噸。更為可喜的是,經預測,通過全面推廣充填開采技術,到2022年七煤可置換“三下”壓煤達100萬噸,相當于多了一個煤礦的產量。2020年6月15日,新立礦薄煤層智能化綜采成功投產,僅兩個多月時間,這個智能化綜采工作面就生產原煤7萬噸,平均單產效率2.3萬噸。同時,新鐵礦、龍湖礦、新興礦以加強生產接續、保證生產后勁為突破口,開拓掘進與重點隊組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
通過格局重構,使七煤實現了穩產提效,并在內涵式發展探索中取得了人們始料未及的新成果,更使身處困境的廣大干部職工看到了希望。
從煤炭生產到洗選加工,七煤扭虧增盈的“長板”不斷延伸。鐵選廠,這個伴隨著精煤戰略應運而生的選煤廠,自1991年成立以來,歷經多次改造后,曾創出了年入洗原煤255萬噸的歷史最好水平。然而隨著企業產能下滑,鐵選廠日入洗能力曾一度下滑到了4000余噸,不能滿負荷生產成為制約全廠效益經營的最大障礙。
如果說煤炭生產的格局重構是在資源與政策雙重作用下的無奈之舉,那么煤炭洗選加工的格局重構則是在深化改革中主動作為。在七煤精煤戰略的版圖上,分布著七洗廠、鐵選廠、新選廠、桃選廠、富選廠和龍選廠6家企業。面對產量規模下滑的新形勢,必須打破“平均分配”的大鍋飯實行“分灶吃飯”。為此,他們對扭虧無望的富選廠堅決實施關閉,將產品特色較弱的新選廠推向市場,實施“五自”經營,確保其他4個選煤廠實現滿負荷生產,從而優化資源配置,擴大經營效能。
如今,在鐵選廠,從車間到貨場到處都是一派繁忙的景象。24小時三班入洗煤炭達8000噸,煤炭日吞吐量達到160車。從2020年9月份開始,這個廠更是開啟了“三線調入原煤”的生產模式,月入洗能力提升到了20萬噸的水平。不僅“吃得飽”更要“產出好”,這個廠通過實行風險抵押約束管理,推進塊煤破碎入洗和摻粗調整技術改造,使精煤產率比過去提高了四個百分點,按一個百分點可增收千萬元計算,僅此一項就實現增收四千萬元。2020年全廠入洗煤炭保持了158.19萬噸的高位水平,實現利潤5348萬元,比利潤計劃指標超盈2548.9萬元。
曾經一年虧損8727萬元的熱電廠面對煤價高漲、設備老化、效率低下、發電難以并網等諸多不利因素,從任何角度看這樣的企業都該是關閉退出的不二選擇。8727萬元的虧損,分攤到514名職工的身上,每人就是17萬元。這樣的巨額數字,連熱電廠的干部職工自己都不理解:“怎么上一年班兒卻背了17萬元債?”
熱電廠的沸騰爐和循環流化床鍋爐設計使用燃煤標準為2117大卡的原料煤。過去以洗末煤為主要原料煤的熱電廠,因洗末煤市場價格高產生巨額虧損——循環經濟鏈條的不順暢正是導致熱電廠原料煤成本過高的癥結,也是其生存發展的困局所在。
420元/噸的洗末煤價格,是選煤廠和熱電廠效益沖突的核心,更是擺在企業脫困發展之路上的一道亟待解決的課題。為此,七煤將熱電廠扭虧工作“前置”到了原料煤環節,把文章做到了煤矸石加工利用上,依托循環經濟破解扭虧難題。經過反復調研和論證,一個應用技術創新將二次洗選后的洗矸進行再次分選的“三選”方案浮出水面,以此,讓發熱量1700大卡以上的洗矸變廢為寶,供給熱電廠發電。
七煤把這一舉措稱為“三選工程”,即以深度挖潛和科技攻關為依托,向洗矸分選要效益。以往,經過兩次洗選后的尾礦統統作為“矸石”被丟棄了,而其中可以作為熱電廠原料煤的洗矸,也因此失去了其本該具有的價值。如今,通過技術創新,科學調整煤炭洗選設備參數,實現高密度分選,“沙里淘金”般地為二選尾礦賦予了新的價值。經綜合測算,全公司“三選工程”綜合成本實現了187.74元/噸,并且每年可多回收低質可燃物(洗矸再選產品)36萬噸。
堅持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七煤以循環經濟破局,從深度挖潛到質量提升,從經濟效益到社會效益,全面拉動了內涵式創效的產業鏈條。按每年多生產36萬噸“三選”產品計算,選煤廠由此可創造效益5760萬元;熱電廠節約原料煤成本3248萬元;全公司通過“三選工程”置換洗末煤14萬噸,市場價值達5880萬元。與此同時,企業整體實現減排36萬噸矸石,“節能減排、環境友好”的社會效益更是難以用數字來衡量。
解決了原料煤成本居高不下的問題,熱電廠就贏得了生存的基礎和扭虧的轉機。而且,隨著龍湖礦充填開采技術的應用,這個廠的粉煤灰成了重要的礦井充填材料,他們每天可為礦井充填、井下噴漿和采后備填充提供粉煤灰200噸。熱電廠廠長姜坤算了一筆經濟賬:僅礦井充填一項,按每天200噸粉煤灰以相對比例置換出的優質煤炭來計算,全年累計創造價值就高達5000萬元。
一子落定,滿盤皆活。以“三選工程”為牽動,七煤打通了一條潛在的創效鏈條。進而由外而內,以產業布局激發內生動力,以循環發展帶動效益增長,由此逐步形成了全產業鏈的良性循環經營態勢。而熱電廠正是這一創效鏈上的重要“支點”。
從“三選工程”的實施到選煤廠增盈、熱電廠扭虧,再到礦井充填技術的全面推進,在一系列內涵式發展“點睛之措”的撬動下,一方面為企業帶來了幾億元的效益增長,另一方面,也從更深的層面折射出了企業循環經濟的戰略出發點和戰術落腳點。
在這一創效鏈條的前端,實行“五自”經營的新選廠成為全公司實施“三選工程”的首個“吃螃蟹”單位,他們本著因陋就簡、厲行節約的原則,從圖紙繪制的第一道工序到最后的設備安裝全部自主攻關,并實現了洗矸分選工藝一次試車成功,累計投入資金不到120萬元,而每年卻“撿”回了上千萬元的效益。進而通過“三選工程”的全面推廣,七洗廠、新選廠、桃選廠、鐵選廠、龍選廠五個單位也隨著煤炭洗選加工產品布局的調整,實現了效益最大化。
鏈條中端,熱電廠在解決了原料煤成本居高不下的難題后,通過自身技術升級和深入挖潛,全面降低煤耗、電耗、水耗及其他成本要素,一舉摘掉了虧損帽子,并逐步向利潤經營的道路邁進。與此同時,他們堅持把“吃干榨凈”進行到底,積極探索面向外部市場的創效實踐,依托自身獨特優勢發展循環經濟,2020年以來,這個廠的熱水、爐渣、粉煤灰都成為了新的效益增長點。據介紹,僅高溫鍋爐冷卻水的余熱利用一項,每年就可以為企業創效500萬元——由此,內涵式創效的價值得以充分體現。
同樣在這個創效鏈條上,以龍湖礦為代表的礦井充填技術,為企業帶來的規模效益也在不斷增加,這個礦2020年置換原煤17.7萬噸,創效3000余萬元。下一步,七煤還將把這項技術進一步推廣到新建、新立等煤礦,逐步擴大企業的效益增長點。
不止于此。吃干榨凈、變廢為寶的創效鏈條還在繼續延伸,七煤“藍天瓦斯發電公司”同它的名字一樣,凝聚著安全、環保、挖潛創效三項基本要素,在企業最為艱難的2019年,全公司瓦斯發電創效達1029萬元。2020年8月26日,隨著七煤第6個瓦斯發電項目——新興礦南立井瓦斯發電站并網發電,藍天瓦斯發電公司2020年完成發電量7063.41萬度,增發1605萬度,消耗純瓦斯氣2670.34萬立方米,創效800萬元,創投產以來歷史新高,為七煤挖潛創效的內涵式發展又增添了濃重的一筆。
從煤炭生產,到洗選加工,到綜合利用,到變害為寶,再到安全、高效、綠色、可持續發展——這是一條隱藏于人們視線之外卻在內涵式發展的課題之中的效益增長鏈條,并且鏈條上每個環節都成為下一個環節的創效“基點”,進而從點到線,聚線成鏈,實現閉環提升,這正是七煤內涵式發展的真正“內涵”。
2019年以來,新選廠面對企業煤炭產量下滑的實際,積極探索市場化運行機制,全年外購入洗原料煤24.4萬噸,增加精煤產量13.5萬噸,為企業增收1.9億元——這樣的探索為他們走向市場真正實現“五自”經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走進新選廠,廠區和車間寂靜無聲。為了躲峰填谷節省電費支出,這個“五自”經營的企業選擇了夜間生產,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就是“要把賬算到骨頭里”。
新選廠黨委書記范成江說,從工作的第一天起就伴隨著改革二字,如今廠子走上了“五自”經營之路,才真正感到了改革的壓力。他說:“以前一改革就是減人,但是這次改革,我們對全廠職工講:一個人也不減!”
減人不是改革的目的,改革的根本在于解決人力資源錯配的問題。話語擲地有聲,“五自”經營企業的領導干部魄力不同尋常。
從坐家等活兒到去市場找活兒,新選廠以洗矸分選系統改造為突破口,首先打出了設備加工制造牌,不僅承包了公司各個選煤廠洗矸分選系統的設備加工和安裝,還外包了雞礦公司新發礦的矸石再選系統改造工程,廠長馬鐘濤信心滿滿地說:“2020年下半年,新選廠僅機加工程一項,就實現創收1000萬元?!迸c以往不同的是,在新發礦矸石再選系統改造工程中,車間主任、技術人員等管理崗位的干部,全部以工人身份參加施工。廠動力科一位副科長,主動請纓擔任電焊工,每天早上天剛放亮就走上崗位進入角色,一直干到深夜時分。嘗到了技術創新甜頭的新選廠,又對廢舊渣漿泵料旋流器二段整體工藝和新型DMS3642A型系列振動篩等設備的生產加工展開攻關,通過擴大洗選設備及配件機加產品種類,最終形成系列產品,棲身洗煤行業設備與配件供應商的行列。
從深化改革,到技術升級,根子在于引進了市場化運營機制。
面對嚴峻的形勢,七煤堅持對標對表,強化成本管控,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長山,總經理劉金奇帶隊,對所屬各單位開展了“走圈”調研,逐個單位分析固定費用、變動成本,并在此基礎上制定了《七煤成本管控方案》。同時,他們在堅持合攤并點、優化人員機構的基礎上,以推進內部市場化管理向縱深發展為著力點,完善了內部市場化信息系統模塊管理功能,并使之與全面預算管理、精細化成本管控進行深度融合,推行全員崗位職責量化考核,積極由求量、求速向求質、求效轉變。
機電總廠積極落實質量效益管理辦法,堅決做到“不接受不合格品、不生產不合格品、不移交不合格品”,嚴把材料質量、工序跟蹤、出廠檢驗關,產品合格率保持100%,在“五自”經營新機制的作用下,他們以良好的信譽贏得了用戶的青睞。
七煤推進內部市場化管理先進單位龍湖礦,依托內部市場化管理平臺而建立的“全面預算、成本管控、KPI考核”+“績效考核”三位一體考核管理系統,讓考核結果與各級各類人員的工資掛起鉤來,從根本上改變了干部職工“管與不管一個樣”“干與不干一個樣”的思想意識,使管理挖潛不再停留在紙面上、墻報上,而是隨著工作執行力的提升,成為了人人看得見、摸得著的工資收入。
“換思想,算細賬,抓管理”,有效調動每名干部職工“治虧降成,嚴管增效”的積極性?!肮芾碇?,養成之中”——這正是內涵發展的“內功”所在,有數字表明:2019年,七煤全年完成更生產值4.5億元;2020年完成更生產值4.2億元,節省新品投入4268萬元。修舊利廢折射的是企業內涵式發展之“冰山一角”——“縫縫補補”過日子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企業全要素和多環節的“精打細算”。
管理的關鍵在于嚴格,更在于激發全員創效的內生動力。七煤在加強預算管理的基礎上,引進了“阿米巴”經營管理模式,讓每一位職工都成為主角,主動參與經營,依靠全體成員的智慧和努力來完成目標。這一管理學中的經典模式,與這個公司長期以來推行的“小班安全質量結構工資管理”制度嚴絲合縫,成為了企業在預算、成本、質量、效率上細化管理的“升級版”。
“不管不知道,一管嚇一跳?!边@是新興礦礦長徐文生由衷地感慨。實施礦長審批材料制度后,徐文生逐漸品味出這材料里面蘊藏的玄機。有浪費、有人情、有關系、更有利益,有人甚至因為少走兩步道,不但把以舊換新制度當成耳旁風,而且還在申領材料時多領冒領,一句“用著方便”不知產生了多少跑冒滴漏。為此,新興礦把材料庫直接搬到了井下,嚴格“一支筆審批”雷打不動。
在徐文生辦公桌后面的柜子里,整齊地擺放著一摞摞單據,這都是各個采區的材料審批單。哪家材料用超了、哪家沒有以舊換新、哪家用料不合理、哪家材料更新頻繁……他心里“門兒清”,不服,咱就當面對質。
礦長這樣,普通工人也這樣。一次,鐵選廠一個工人發現煤車卸完以后,車箱的兩個“耳朵”周圍依然沾滿了煤炭?!斑@就是損失呀!”于是,卸車班組特制了一個刷子架到軌道上方,煤車經過后殘留在車“耳朵”周邊的浮煤自然就被刷了下來。這把刷子,一年掃下來的煤炭就有1000多噸,為企業“掃”回了50萬元的效益。
驕人的業績,是怎樣取得的?
在張長山辦公室,筆者坦率地提出這個問題。這是廣大干部職工普遍關心的問題——到底是什么力量激勵著張長山和他的同事們,走過了這段不平凡的,可以說,充滿艱辛與荊棘的路呢?又是什么力量,支撐他們完成深化改革、技術進步、管理創新和從嚴治礦“四輪驅動”任務,并取得如此驕人業績的呢?
張長山告訴筆者,七煤乃至龍煤改革,關乎龍江國企改革的成敗?!拔覀兊纳砩?,不僅肩負著上級領導的重托,更有七煤廣大職工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我們現有在職職工3萬多名,退休職工3萬多名,也就是說,在七臺河地區與七煤有關系的人就有30萬左右。廣大職工的生存、發展,關系著七臺河地區的穩定和進步。這些都是我們這屆班子的責任與擔當。煤炭資源萎縮是七煤的一大資源危機,我們不能讓七煤的事業在我們手中萎縮!這是一份莊嚴的考卷,我們黨委的每個人都要考出好成績。讀小說《省委書記》,看到這樣一段,書中主人公赴京時,有人建議他圍著天安門走一圈,說會有種別樣的感覺……我受到啟發,次日,圍著我們七煤辦公大樓走了一圈,當走到一半時,心潮澎湃,一種使命感在我的心中油然而生!我想起幾代七煤人爬冰臥雪、前赴后繼,想起井下工人們‘跪著挖煤、站著做人’的頑強拼搏,想起各級領導特別是龍煤集團領導的關懷與教誨……所有這些,都激勵著‘我將無我’,下定決心和同志們奮力前行?!?/p>
“忠誠、實干、創新、有為、干凈”的劉金奇精神,兩年來得到了七煤黨委的大力弘揚。張長山說,學習劉金奇精神,從我做起。劉金奇能做到的,我們也能做到。他提出,“跟著金奇學,跟著金奇干,跟上金奇步伐!”
2019年,“七煤”礦副總師以上干部月均入井數達21.5次以上,最高達36次,每人每天入井時間都增加了2個小時。他們帶著問題入井,蹲在現場解決問題,不找出解決問題的科學對策,決不升井。
龍湖礦生產副礦長趙煥剛全年入井次數、入井時間居同級干部之首,曾連續一個月零點返大班,在綜采工作面安裝時期,靠前指揮,三天三夜在井下和工人們戰斗在一起,用行動踐行劉金奇精神。
張長山說,七煤的改革脫困攻堅,是一副沉重的歷史擔子,必須有更多更硬的劉金奇式肩膀共同承擔!只要人人爭做劉金奇,人人成為劉金奇,七煤就一定會有亮麗的未來!
七煤黨委以踐行“劉金奇”精神為主線,開展了“勤廉作表率,煤海當先鋒”選樹活動,使劉金奇精神從“一枝獨秀”走向“春色滿園”,著力培養一大批“劉金奇”式的好員工,為企業發展培養鍛造大批“中流砥柱”。
鐵選廠“逯振海勞模創新工作室”所進行的無毒無味高效植物油捕收劑技術成功應用后,被編入《中煤集團技術管理體系》,面對高薪誘惑,逯振海依然保持本色忠企愛崗;新建礦三采區區長王旭偉,曾先后接手四個“爛攤子”,每到一處,都抓管理、治亂象、強隊伍,每到一處,都勇挑重擔、善破困局,被稱為“救火區長”;勝利礦二采一井井長霍守峰,始終把企業效益和職工利益放在心上;機電總廠隋國忠以病患之軀帶出的“隋國忠勞模創新工作室”,曾創出月產7000棵液壓支柱的好成績,為企業創效600多萬元……
《三國演義》中曹操思賢若渴,對“文武雙全、俠肝義膽”的關云長恩寵有加,上馬金、下馬銀,三日大宴、五日小宴,加官晉爵,可謂用心良苦。
如今,在七煤,張長山等黨委一班人對技術人員,特別是80后技術人才的偏愛,也是出了名的。七煤的一位干部說,張書記每次去井下工作,碰到青年技術人員,他都高興地同他們交流,漸漸地幾乎所有煤礦一線青年技術人員姓名都裝在他心中。一下礦張長山就抽空同他們座談,了解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發現工作能力突出的,經考核合格,不拘一格地大膽使用。
“我原來是新建煤礦地測科副科長,對于提拔我也很意外?!碧飫傉f,很多人都說他的命運轉折是“碰”來的,在井下工作,被喜歡跟人交流的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長山碰到,獲悉他有另謀高就的想法。令田剛沒有想到的是,2019年9月,公司黨委將他調整到新富煤礦代理地質副總工程師崗位。經過半年多的崗位歷練,2020年4月,在民主推薦干部中,被正式任命為新富煤礦地質副總工程師。這位黑龍江科技大學地質專業本科畢業的85后,成為全公司最年輕的礦領導之一。
36歲的新鐵煤礦采煤副總工程師穆岐春,也是黑科技畢業的大學生,先后擔任過井區技術員、副區長、支部書記和礦生產技術部部長,是一名綜合型的年輕干部。2020年初,公司黨委將穆岐春作為重點培養對象,9月份,新鐵煤礦采煤副總工程師崗位出現空缺,在談話調研推薦中,穆岐春得票最高,公司黨委將他作為建議人選,被全票推選為新鐵煤礦分管采煤工作的副總工程師。
七煤是一個有著60多年歷史的老煤炭企業,2012年煤炭價格斷崖式下行,企業效益不好,職工收入低,造成年輕人才大量流失。為了留住人才,近兩年來,七臺河公司打破傳統的論資排輩,不看資歷看能力,不看經歷看潛力,大膽使用技術干部,尤其是年輕技術干部,像田剛這樣的80后,有14名成長為初級副總師以上干部,有2名通過公開競聘成為中級領導干部。
截至2020年年末,七煤共有80后管理人員855人。其中,煤礦井區管理及技術人員391人,占年輕干部總數的45.7%?!澳贻p干部寶貴,年輕的技術干部更寶貴?!睆堥L山如是說。
“為了讓年輕技術干部經風雨、壯筋骨、見世面、長才干,我們立足當下,著眼未來,企業制定了人才發展15年規劃和培養人才的5年計劃?!逼呙狐h委副書記李建國說,在組織上、宣傳上、考核上積極為企選才、育才、留才。
2020年七煤各礦生產、機電、通風等14個系統開展專業培訓24期、受訓3106人次,營造了重視學習、崇尚學習氛圍;先后選派了7批次144名年輕技術骨干和管理人員,赴中國礦業大學帶薪脫產深造;堅持因人施策,建立導師帶徒培養機制,各基層廠礦堅持定期召開技術例會,由總工程師和技術副總對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幫助技術人員創新工作思路、提升技術水平,及時掌握新技術、新工藝,特別是對剛剛走上技術崗位的,由所在單位技術骨干擔任導師,落實“一對一”培養責任,幫助新技術人員扣好“第一??圩印?。
七煤黨委把發現培養選拔年輕技術干部工作實效,列入黨建工作考核內容,成立組織機構,黨委書記親自掛帥,黨委副書記具體負責,組織部門牽頭抓總,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定期研究解決年輕技術干部成長難題。兩年來,公司黨委解決了大學生技術員干部編制不足問題,增加技術員干部編制479個;執行專業技術人才補貼政策,對為井下服務的采掘技術員按從事崗位每月補貼800元、500元、200元不等;堅持校企聯合辦學,與黑龍江能源職業學院和七臺河職業技術學院合作,為提升在崗職工專業技能,企業在經濟效益極度困難下,先后承擔了260名職工技能提升學費137.78萬元。鮮明的人才導向,使一大批優秀年輕的專業技術人才成為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
盡管資金緊張,七煤2020年在技術進步方面的投入卻高達4791萬元,比上一年猛增175%,龍湖礦的充填開采、新立礦的薄煤層智能化綜采、新鐵礦的重點開拓隊組創高產……,無不是以內涵增產為導向,以技術進步為支撐的產業化升級。
魯迅先生說,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為民請命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梁。以張長山、劉金奇、李建國為正、副班長的七煤黨委一班人,兩年來帶領三萬名黨員干部職工,從“谷底”起步,不屈不撓、發憤圖強、眾志成城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挖潛創效、脫困攻堅的發展之路,在我省東部、完達山山脈西端留下了一串串堅實有力的人生足跡,成為了七煤高高挺起的堅實脊梁!
八、 并非尾聲
63年風云激蕩,63年鑄就輝煌。
時光流轉,繁榮再現?;赝麃砺?,信心更堅。
我們走過從無到有的“雄關漫道真如鐵”;
我們歷經從小到大的“人間正道是滄?!?;
我們正在迎接由大向強的“長風破浪會有時”!
63年砥礪前行,有太多的回憶長留心間,有太多的滄桑巨變令人慨嘆。
回望63年風雨兼程,體味不懈進取的執著,我們清晰地記得黨和國家對七臺河礦區的重視和關懷,我們也清晰地記得省市各屆領導、各部門對礦區建設發展的無私支持。風雨同舟、患難與共,揮灑汗水、努力登攀的畫面歷歷在目。
回望63年風雨兼程,體味創造歷史的豪邁,我們清晰地記得七臺河礦區的每一步發展變化,都留下了建設者們的高超智慧和堅實足跡,當年創業者們的豪邁誓言猶在耳畔:“明月當燈風擦汗”“寧讓汗水漂起船,不讓國家缺煤炭”……
回望63年風雨兼程,感受新時代的脈動,我們清晰地記得一名又一名引領時代的英模人物愛崗敬業、勇于擔當;一代又一代礦工跪采烏金、苦干實干;一屆又一屆領導班子銳意進取、真抓實干;一批又一批黨員無私奉獻、沖鋒在前。多少個不眠夜晚,多少次艱難跋涉,應對狂風暴雪考驗的不屈情懷銘心刻骨。
站在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的歷史節點,從七臺河礦區開發建設63年的歷史中凝視,感受歷史沉浮,時間是最偉大的書寫者,忠實記錄著時代發展的步伐。
作為全國500強大型國企之一、全國三大主焦煤基地之一,七煤的身上留下很深的中國煤炭行業發展變化的烙印,它所經歷的一切,比如市場的波動、價格的回暖等都是某一個時期全國煤炭同行所經歷的、深有同感的。
在礦區方圓1115平方千米的范圍內觀察,歷史是最好的注解,現實是有力的印證,未來是必圓的夢想。
63年間,通過一代代創業者、建設者、奮斗者的接續努力,七臺河礦區歷經艱苦創業、投產擴能、企業改制、多元發展等重大歷史轉折,實現了巨大跨越,創造了輝煌成績,奏響了絢麗華章。
歷史即是底氣。這,正是我們駐足回眸的意義。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