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tahcz"><i id="tahcz"></i></legend><span id="tahcz"><output id="tahcz"></output></span>

<optgroup id="tahcz"></optgroup>
    <optgroup id="tahcz"></optgroup>

    當前位置:礦山文學

    【報告文學】脊 梁1

    日期:2021-07-22    來源:七臺河礦工報    作者:趙壯志 張益龍

    它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就晉升為全國五百強企業,進入國家大企業行列;

    它是全國最早實施精煤戰略的煤炭企業;

    它曾是中國煤礦第19個年產千萬噸礦務局,曾創出多個全國第一;

    它創造過62度大傾角煤層上綜采和0.7米極薄煤層上機采的行業紀錄;

    它兩次承辦全國規模會議;

    它實現黑龍江省首個薄煤層智能化綜采工作面成功運行;

    它全面推廣充填開采首開龍江先河:

    ……

    開發建設六十三年來,它挺起了七臺河礦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堅實脊梁!

    龍煤七臺河礦業公司(以下簡稱七煤)的前身是七臺河礦務局,始建于1958年,2004年納入龍煤集團,是全國開采難度較大的礦區之一,建企以來,累計為國家輸送優質煤炭4.2億噸,上繳稅費130多億元。

    一、 篳路藍縷 以啟山林

    “那時候,井下還沒通電,點著蠟燭照明。我右手揪著扛在肩上的麻袋口,左手拄著木棍防止摔倒,就這樣把煤一袋一袋背到地面?!?/p>

    “那時候,依山坡摳個洞,搭一鋪大炕,地上臉對臉放辦公桌,我們就在這里辦公、睡覺。大雨天,地窨子進水,鞋和臉盆都漂起來了?!?/p>

    “那時候,分不清干部工人,都住地窨子,都排隊買大碴粥,都沒有車,上班都靠兩條腿走?!?/p>

    一句句“那時候”,勾起了多少回憶喲!

    我們每個人的記憶,都有一個密碼。只要時間,地點,人物組合正確,無論塵封多久,那人那事那景都將在追溯中重新拾起。

    在七臺河礦區開發建設的“老人”王恩才家中,他給筆者展示了一張黑白照片。在這張照片上,前中是籌備處黨委副書記張玉新,前右是工程師楊安華,前左是科長王維圃,后左是秘書王恩才,后右是技術員張振清。

    五個人,五張英氣逼人的臉,顏色深淺不一的中山裝。

    王恩才指著這張老照片,糾正說:“其實,七臺河礦區開發建設應該是六個人。還有一個人叫陸世銘?!?/p>

    當時的礦區開發建設,是兩條線平行進行的。一條線是他們五個人到七臺河山村籌備,另一條就是陸世銘留在鶴崗礦務局,為開發建設組織人手。之后一批又一批的建設者大部分都是陸世銘接收輸送過來的。等到這項工作任務完成后,他也來到了七臺河,并在七臺河礦務局工作到退休。這是后話。

    五個人從鶴崗礦務局出發,先到設在佳木斯的合江地委工業部匯報,再到勃利縣報到,縣委書記高岱、縣長那興亞說:“有什么困難縣里會大力幫助解決?!毕挛缛タh工業科,了解勃利縣國營煤礦情況。傍晚坐勃利勘探工區汽車到七臺河村。下車時天色已黑,買幾包蠟燭,就在七臺河村東升飯店落了腳。

    第二天,他們才看清當時七臺河村的全貌。

    當時正值9月中旬,農民的瓜地已經罷園,但瓜地里還零星剩下幾個半爛不爛的香瓜。整個山村,除了供銷社是紅磚瓦房外,其余幾百戶人家全是茅草房。最繁華的一條街上,一個供銷社、一個郵電支所、一個診所、一個豆腐房、一個東升飯店。這就是1958年,七臺河的全部。

    而1958年,這五個人的全部,就是王恩才兜里揣著的兩枚公章,一枚是黨委公章,一枚是行政公章。除此,一無所有。

    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熟悉情況。

    他們先后拜訪了左鄰右舍三處小煤礦,沿途察看了勃利煤田范圍內的所有勘探線見煤點,到二○四勘探隊借用地質勘查圖紙,以確定在哪辦井。

    一個鎬頭、一把鐵鍬、一把大錘,掘地三尺開始挖掘。

    “咱們歷史上開的第一個井,就是原新興礦老四井。開工典禮是一塊糖、一口酒、一掛鞭炮?!蓖醵鞑呕貞浾f。

    勃利煤田,在地球上這一小塊,是得天獨厚的。她蘊藏著豐富的主焦煤、肥焦,最差的也是肥氣煤等好煤種,是全國少有的含煤寶地。

    國家急需這樣的煤炭,國家急需開發這塊煤田。新開的井都是人背井,提升運輸人背肩扛,掘進用手刨鎬,照明用蠟燭。手釬打眼,打一米多深,煤下來了,裝進麻袋。每10米點一根蠟燭或者是用煤油燈照明,背麻袋就像背糧袋那樣,一手揪著麻袋口,一手拄著棍,背到井口門一倒,馬上再回去背第二袋。后來陸續有人絞磨、牛絞車,當時的小井是很原始的。

    楊安華這樣回憶當時的情景:“唯一的提升設備,是地方礦并過來的原安裝在四井三斜上下層井口的45馬力的蒸汽絞車?!薄吧街袩o老虎,猴子稱大王”,這臺蒸汽絞車當時確實起到了“大王”的作用,把一車車主焦煤,從傾斜30度、斜長200多米的井筒里提絞上來。直到1959年勝利變電所建成投入運行后,75千瓦的電絞車接了班,這臺曾經立過大功的蒸汽絞車才退役。

    有人才能干活,人從哪來?鶴崗、雞西、雙鴨山支援為主,還有一部分是請示勃利縣到各公社招的農民工,敲鐘、敲鐵道,把村民召集在一起,生產大隊隊長一說,愿意下井的村民站到一隊,負責招工的目測,個頭夠高、身強體壯的就領走。董占魁就是這樣招來的農民工。

    就這樣,一批批建設者從鶴崗趕來了,從雞西、雙鴨山調來了,從勃利縣農村招來了……

    隨著隊伍的逐漸壯大,礦區開發建設的速度也加快起來。

    同年11月,鶴崗礦務局勃利煤礦籌備處正式更名為勃利煤礦籌備處。

    有文人形容那個時代的人是“明月當燈風擦汗”,細細品味,確實如此。

    籌備處領導和機關干部都住在地窨子里,現在的人都不知道地窨子是何物,原七臺河礦務局黨委書記張連成在他的回憶錄《煤海情懷》中對地窨子是這樣描述的:在四采區漫山坡的東面,順著漫山坡挖下1.5米深,用圓木搭個人字形的斜坡架,掛上“拉河辮”,抹上大泥,頂上鋪上草,屋內搭上火炕,鋪上炕席,就是干部職工宿舍。

    籌備處生產技術科所在的這棟地窨子共有“三家”單位辦公住宿,南面是籌備處領導的,中間是生產技術科的,北頭是總務科的。像這樣的地窨子一共有30多棟,如黨委組織科、宣傳科、經營管理科、公安保衛科、運輸裝卸隊、衛生所、招待所等。屋中間釘上木頭樁子,上面蓋一塊大木板,就是簡易辦公桌,幾塊木頭一釘就是凳子。

    各采區的干部和工人很多都住在老鄉家,有的是東西屋,有的是南北炕,一鋪大炕,一個挨著一個睡十多個漢子。老鄉看來的人越來越多,不夠住,有的把倉房、牛馬棚都收拾出來,搭上床鋪出租給礦工住。

    《七臺河礦務局志》記載,到1958年年末,加上自己開發建設的井口,籌備處下設一采區(現桃山煤礦)、二采區(八道崗)、三采區(現新興煤礦)、四采區(現新建煤礦)、五采區(現東風煤礦)、二○四勘探隊、建筑工程隊、運輸裝卸隊和煉焦廠,而且還有了自己的衛生所。

    用柳條蓋馬架式地窨子宿舍和辦公室34棟,7480平方米。職工總人數達到了4393人。這些數字是驚人的。更驚人的是,短短三個月時間,土法開挖斜井310處、露天3處、平峒4處,其中見煤的斜井128處、露天3處、平峒1處。當年生產原煤16萬噸,焦炭4000噸。

    張連成是1958年10月來七臺河的第一代背煤礦工之一,他說:“大躍進時期,給人們注入了近乎瘋狂的精神和激情?!?/p>

    人生,有多少故事,能留在記憶里?時代,有幾多故事,會載入史冊中?

    1958年,注定要載入七臺河礦區開發建設的發展史冊。因為,勃利煤田的開發建設是一個改變幾代人命運的決定,從這一時刻起,在這片土地上,將因煤而興、以煤立市,崛起一座新興的煤炭城市,此后,將有幾代人靠山吃山、靠煤吃煤地生活在這里。

    當時的領導班子中,一把手劉文波是抗戰時期參加革命的老八路、老干部。李存生、張玉新都是1949年以前參加的煤礦工作,后來走上領導崗位的。作為開發建設七臺河礦區的第一代領導班子,他們憑著“不建成大煤田心不甘”的雄心壯志和管理智慧,白手起家,使一個土法上馬的小井群不斷壯大。

    開發建設初期,煤炭生產建設需要大量的材料,其中坑木用量最大?;I備處總部設在四采區,材料要送到三采區、一采區、五采區,王恩才回憶說:“那時候,經常讓我們這些機關干部駕著馬車去運送材料。有的路不好,走到半路馬車翻了,我們重新裝好材料繼續走;有的路馬車根本過不去,我們就用人力扛也要把坑木扛到采區。有一次給一采區送材料,有一百多米的路過不去,車上的五六十根坑木是我們用肩膀扛到采區的?!?/p>

    為了調動生產積極性,他們在每個采區挑選優秀段隊命名,比如在二采區樹立了一個紅旗隊典型,在四采區樹立了一個猛虎隊典型。彼此把對方當對手,采區與采區之間賽著干,隊與隊之間比著干,都怕自己落后。就是這個機制,使生產紀錄不斷被刷新。

    在一次高產戰役中,紅旗隊隊長張連成喊出口號:“每日出煤36噸,平均每人背煤4噸,吃住在井口連軸轉,高產指標一定實現?!?/p>

    猛虎隊隊長馬英湖應戰,提出“高產指標196噸,每人平均背煤24噸,老婆孩子齊上陣,競賽排頭我來占?!?/p>

    從那天起,兩個隊都吃住在井口,擼起袖子加油干。

    猛虎隊原是勃利縣地方國營煤礦合并過來的,工人家屬都住在采區附近,在開完高產動員大會后,隊長馬英湖挨門挨戶動員家屬參戰,有40余人跟他來到井下刨煤、背煤、支架。有馬英湖帶頭,人人爭先恐后、個個汗流浹背。這在現在都是不可想象的。

    馬英湖兌現了老婆孩子齊參戰的諾言,也完成了“高產指標196噸,每人平均背煤24噸”的高限指標。

    一人一天背24噸煤有待考證。但是馬英湖當時比一般人都能干確實是事實。別人背一趟,他背兩趟。一天下來,他背的煤比三個人背的還多。井口干部工人都很服氣,當時工人中流傳這樣一句話:馬英湖背煤,氣死絞車工。意思是說馬英湖人工背煤不比小絞車少。

    奪得了競賽冠軍,猛虎隊再次揚威。

    就這樣,籌備處黨委在研究決定讓誰出席全國群英大會時,選擇了馬英湖。所以,1959年,年僅24歲的馬英湖出席了全國群英會。據說,他還有幸與時任國家領導人劉少奇握手,還就一天背了多少噸煤進行了讓他終生難忘的簡短交流。

    當時,生產中最大的困難是運輸問題。雖然勃七鐵路已經通車,但是只能通到四采區五井北翼的劉天崗,也就是現在的新建煤礦。1959年10月,籌備處決定自力更生,不向國家要一分錢,自己動手修建鐵路。1960年10月,接軌通車,這條鐵路的修建不僅把礦區連成了片,而且也為日后七臺河礦區向東部區發展打開了通道。

    那時候,都是用人裝火車,挑土籃,一肩挑兩土籃煤。那個年代,車道緊,不能因裝卸耽誤火車運行。四個人裝,六個人挑,兩組摽著勁兒跑著干,起早貪黑、沒日沒夜。東風煤礦一名叫徐連君的火車裝卸工,總覺得買的土籃不夠大,裝得少,就把土籃邊拆掉,用新割的苕條重新編,把小土籃改編成大土籃,正常三鍬正好是一土籃,改完的土籃得四鍬才能裝滿。從此,另一組總覺得干不過徐師傅所在的組,因此,徐師傅得名“大土籃子”。

    1961年,正式成立了勃利礦務局。

    創業期間,為生產服務的主要輔助系統和生活福利設施也在逐漸形成,首先是鐵路專用線,至1962年末,三個礦都完成了通往煤倉下的站線,并在1965年相繼完成了各礦煤倉工程。

    供電方面,1964年2月繼缸窯溝臨時變電所后,建成勝利變電所;1963年12月桃山列車電站開始運行,1964年新民變電所投運后,全礦區供電逐漸走向正軌。1965年10月,七臺河變電所建成,勝利變至七臺河變間、新民變至七臺河變間、七臺河變至桃山變間的輸電線路也在同年相繼建成。

    機修方面,利用各建設井的有限設備充實,形成簡陋的臨時總機修廠。其他如材料倉庫以及建設公司所屬磚廠也相繼建立,逐步充實。

    礦區開發初期,強調“先生產、后生活”,沒有教育機構和教學設施,礦工子弟上學,就讀于七臺河人民公社所創辦的小學校。1961年籌建礦區第一所小學新興小學,同年籌建礦區第一所中學就是現市八中?,F在老一副食那條商業街,在當時有礦工俱樂部、百貨商店樓和長達百米的獨身宿舍,礦工俱樂部算是當時較大的建筑物。

    八年創業,在小井群的基礎上新建和改建成12對正規的片盤斜井,共生產煤炭393.8萬噸;參加創業的領導班子三次變動;三年國民經濟調整時期,礦務局險些被“關、停、并、轉”。

    當時黑龍江省管理局副局長劉啟元、總工程師徐成山率領有關處室人員來七臺河,提出要關掉勃利礦務局。時任勃利礦務局領導堅決不同意“關、停、并、轉”,據理力爭,1964年1月15日,勃利礦務局黨委提出“鼓足干勁,艱苦奮斗,堅決盈利一分錢”的口號,號召全局萬名干部職工“少花錢、多辦事、投資小、出煤快”,堅決扭虧為盈?,F在我們覺得一分錢的目標太小,但就是這個“一分錢”,保留住了勃利礦務局。

    1965年5月勃利礦務局改稱七臺河礦務局,60年代七臺河礦務局是在一棟門楣上鑲嵌著一顆紅色五角星的白色平房里辦公。

    1966年,4月撤銷勝利采區、一采區,成立新建煤礦、新興煤礦。8月成立桃山煤礦。

    一點一滴中,七臺河礦區闊步踏上全國煤炭工業發展的大舞臺。

    二、 堅韌奮斗 創建基業

    到1966年,伴隨著新建煤礦、新興煤礦、桃山煤礦、東風煤礦的發展,西部區格局基本形成,從人背井到小斜井“兩撇胡、礦車親嘴”(兩撇胡是指兩條巷道開進去,就像兩撇胡子,礦車親嘴形容的是搪瓷溜子坡度小的煤淌不下來,要把礦車推到溜子嘴,接滿煤再往上提升),煤礦使用上了75小絞車、10米壓風機、20號主扇、小水泵,雖被當時的煤礦工人戲稱為“四小”,但比起人背井時期,七臺河礦務局確實是提高了效率。

    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1966年至1975年這十年生產處于徘徊期。為基本建設和房屋維修服務的建材總廠自1967年后逐漸形成,1973年正式成立了建材總廠,逐漸解決了部分建筑材料供應緊張問題。新建煤礦和桃山煤礦的辦公室建成簡易的二層樓;中小學校增建了部分校舍;建成了北山總醫院,設立了傳染病房;新添的職工住宅開始有樓房出現,而且都是磚木結構的。1973年12月,礦務局技工學校成立。1975年技工校建成移交使用。這些年來,技工校、職工中專和師范校等院校畢業生遍布礦山的角角落落,有的成為骨干,有的被提拔為中層以上領導干部,為七臺河礦區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人力支持和保障。

    煤礦建筑大軍在渺無人煙的桃山腳下,平地起高樓,1975年,七臺河礦務局辦公大樓、礦務局招待所竣工交付使用。礦務局機關從“紅衛廣場”搬遷到現址。新落成的七臺河礦務局辦公大樓是當時桃南第一樓,曾被譽為“喜看群山多一峰”。同年9月,七臺河市委、七臺河市政府機關第二次搬遷,從北山遷往桃南,從此桃南成為七臺河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因為七臺河礦務局的存在,老百姓習慣管桃南叫“局址”。

    70年代初,七臺河礦務局抓住國家加大對礦區投入的契機,做出西部老區集中化改造和加快東部開發的重要決策,使七臺河礦務局的實力有了質的提升。

    1975年是七臺河礦區生產建設從徘徊走向發展的重要一年,是前進路上的一個轉折點。從這一年開始,七臺河礦務局展開了長達13年之久的西部區改造會戰。

    1975年11月,新建煤礦皮帶斜井破土動工。1976年4月,新興煤礦皮帶斜井破土動工。1976年5月,桃山煤礦皮帶斜井破土動工。除新興煤礦皮帶斜井是由國家投資3372萬元、由專業建設隊伍施工外,其他兩對皮帶斜井都是自籌資金,由礦區自行組織隊伍施工的。1979年12月,新興煤礦皮帶斜井移交投產后,為了擴大產能,對其又進行了改造。改造后新興煤礦一井的設計能力達到21萬噸,核定能力30萬噸。同年11月,新興煤礦一井單獨成立礦,取名新立煤礦,實行兩級管理。之后,新建煤礦皮帶井、桃山煤礦皮帶井相繼移交投產。至此,西部老井改造的第一期工程勝利完成。從小斜井到皮帶井集中生產,實打實地完成了一次質的飛躍。

    歷史上,為充分挖掘皮帶井的提升潛力,還曾對三個礦的皮帶進行過改擴建,主要內容是各建一個副立井以擴大通風、排矸能力,提高采掘裝備現代化水平,相應地進行其他輔助生產系統和行政生活福利設施補套。

    過去的“老人”跟我講,東北只有七臺河生產主焦煤,1980年的七臺河礦務局還都是小斜井生產,串車提升,產量每年只有324萬噸。到了1981年,全國煤炭告急:鞍鋼、本鋼等用煤大戶加急電報雪片般飛向七臺河。招待所里買煤的人絡繹不絕。這是大搞礦井改造的時代要求,是徹底解放生產力的現實需要。

    當時七臺河礦務局壓縮非生產性開支,兩年沒蓋一幢樓堂館所、兩年沒買一臺小車,把有限的資金全用在礦井改造上。大規模礦井改造使生產成本與1980年比較,噸煤消耗上升了兩元六角。這樣的投入是值得的,用“老人”的話講:“今兒個脹點肚,明天抱個金娃娃?!笔聦嵰舱侨绱?,全局22對小斜井變成五個礦集中生產,實現運輸標準化、支護鋼鐵化、采掘機械化、排矸通風集中化后,礦井能力大幅度提升:新建煤礦由63萬噸提升到120萬噸;桃山煤礦由75萬噸提升到105萬噸;新興煤礦由75萬噸提升到120萬噸,總計凈增能力132萬噸。

    1984年,七臺河礦務局年產突破436萬噸,至此,每年以增產80萬噸的幅度向上增加。到1989年,年產已達到811萬噸;全局工作面單產,由1980年的日產5000噸增至12600噸;到1988年,西部區礦井改造全部完工。

    1981年伴隨著桃富運輸公路(東進路)的開工建設,多年渴望的向東部區進軍終于拉開了序幕。同年6月1日,富強煤礦立井前期準備工作“四通一平”拉開了序幕,工程進度很快,11月1日正式開工。1986年末,東部區開發打開局面,七臺河礦務局自行設計施工的第一個現代化立井、富強煤礦立井提前一年投產,兩年后正式達產。之后,鐵東煤礦、龍湖煤礦陸續建成投產。鐵東煤礦初期設計能力72萬噸,1990年達100萬噸;龍湖煤礦初期設計能力75萬噸,1987年開工,1990年建成。至此,東部區成為解決東北地區能源不足的一個煤炭基地,奠定了七臺河礦務局煤炭生產的戰略格局。

    通過改造與開發并舉,七臺河礦務局的煤炭生產能力迅速提升。

    在西部區集中改造、東部區開發之后,七臺河礦務局又開始其自身發展的第三大戰役——實施精煤戰略。領導班子在總結了1975年建成的新建煤礦洗煤廠(現七臺河洗煤廠:1972年4月1日,洗煤廠破土動工,1975年6月驗收投產,設計年處理原煤90萬噸)基礎上,加大投入、提高檔次、向上爭取,從1986年起,先后建成投產富強選煤廠、桃山選煤廠、鐵東選煤廠、新興選煤廠、龍湖選煤廠五個現代化選煤廠,使全局選煤廠由一座增加到六座。從1985年開始,自籌資金600余萬元,對入洗能力120萬噸的七臺河洗煤廠進行改造,使入洗能力提高到200萬噸,年增收資金400萬元。六座選煤廠入洗能力逾千萬噸,結束了七臺河出售原煤的歷史,大大提升了企業的經濟效益,向煤炭精深加工邁出了堅實步伐。

    時間可以檢驗一切,西部區集中改造,東部區開發,精煤戰略,這樣的謀篇布局極有戰略意義和長遠眼光,有人做過一個統計:

    ——1981年后的7年時間,全局投資近3 000萬元,購買7萬多棵單體液壓支柱和800根切頂墩柱,除4個綜采面外,23個高檔普采面全部實現鋼鐵支護,成為東煤公司第一個單體液壓化局。采煤機械化程度由1980年的62%提高到76%。1985年,七臺河礦務局第一臺綜采機在新建煤礦四井正式投入生產,標志著七臺河礦務局煤炭生產現代化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掘進機械化程度達到74%,使采掘同步發展。1985年至1987年增收的9 600萬元資金,66%用于井下裝備和安全措施,從而保證了企業有充足的后勁。

    ——1985年,新富煤礦成立。同年,七臺河礦務局總工程師石英榮獲全國總工會頒發的第一批“五一勞動獎章”和“五一勞動獎章證書”。    (1)未完待續

    mm1313亚洲精品无码久久

    <legend id="tahcz"><i id="tahcz"></i></legend><span id="tahcz"><output id="tahcz"></output></span>

    <optgroup id="tahcz"></optgroup>
      <optgroup id="tahcz"></optgroup>